現代快報訊(記者 尹翼星 文 / 攝)南京的科巷作為網紅街區,聚集了一大批網紅美食小吃,煙火氣升騰。最近," 煙火氣 " 的科巷陡然變得 " 文藝 " 起來。近日,2023 南京創意設計周在這里舉行活動,來參展的藝術家、設計師們對科巷改頭換面,將一街之隔的西白菜園歷史風貌區做成藝術街區,打造成與科巷菜場相互照應的展覽現場。
東白菜園是科巷菜場,西白菜園就是本次展覽現場。2023 南京創意設計周的這個項目叫 " 從東白菜園到西白菜園——環科巷菜場藝術介入項目 ",串聯起煙火人間與藝術想象。展覽現場的一切藝術,都能從隔壁科巷菜場找到 " 出處 "。
△ 丁成的雞蛋攤位
10 月 30 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東白菜園的科巷菜場,里面老板的叫賣聲、客人的還價聲,此起彼落。瓜果蔬菜、魚禽蛋肉,等著市民的挑選。詩人丁成的店就開在二樓,是個很具有藝術氣息的賣雞蛋攤位。丁成的店里提供兩種蛋,一種是家常版雞蛋 30 枚一板,另一種是藝術版雞蛋一枚,由木頭制作成雞蛋造型,售價均為 30 元,上面都有丁成自己創作的詩句。
△ 家常版雞蛋(30 枚一板,售 30 元)
菜場里人來人往,很多買菜的市民對丁成攤位上 30 元 / 枚的雞蛋表示好奇。市民曾女士說:" 我們是從隔壁藝術街區過來的,街區里面有關于丁老師的展覽簡介,就想來買一點。" 丁成藝術版雞蛋總共定制了 1000 枚,曾女士在其中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數字 000888 號。
△ 藝術版雞蛋(30 元一枚)
" 我接到科巷藝術街區項目邀請通知的時候,腦子里就出現了這個創作。" 丁成說,藝術的根與土壤,始終是生活。" 丁成菜檔 " 就是他藝術落地的舉動。" 昨天賣了 11 個藝術蛋,今天賣了 12 個,好奇觀望的市民很多。" 丁成表示,市民可以在藝術蛋里選擇自己喜歡的編號,里面的詩句是沒有重復的," 有一種開盲盒的感覺,藝術蛋主要是社交功能和文化屬性,可以送人,可以收藏。"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參加這次藝術介入項目的 9 名藝術家,跨越 60 后到 90 后不同年齡層,有詩人、音樂人、藝術家、書法家、設計師 …… 他們身上的共同點是,都生活在南京,他們多次來到科巷,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藝術創作。
策展人林書傳說,從生活日常到藝術表現兩者之間的 " 串聯 "" 并置 "" 共生 "" 共融 ",是本次 " 從東白菜園到西白菜園——環科巷菜場藝術介入項目 " 策劃的底層邏輯。在這里,不僅僅是東、西兩個地理坐標之間的串聯并置,也不僅僅是歷史和現實的共生共融,而更應該是具體而瑣碎、喧囂而紛擾的煙火氣息。
△ 朱嬴椿的《肥肉燉豆腐》
在西白菜園的展覽現場,記者注意到作家朱嬴椿創作的《肥肉燉豆腐》。朱嬴椿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肥肉》和《豆腐》是他主編的書籍,邀請了百余名作家共同參與,共同探討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食物、記憶與文化的多元體驗,讓觀者們得以一窺中國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飯背后所隱藏的千絲萬縷的文化紐帶。
△ " 肥肉 " 與 " 豆腐 "
如今,這兩本書和肥肉豆腐兩種菜的模型一起放在桌上,供市民參觀," 肥肉燉豆腐是中國人三餐四季的家常美味,同時也承載著很多人的濃濃鄉愁,童年記憶和人生百味。" 朱嬴椿說,肥肉與豆腐,一個油膩,讓人 " 愛并恐懼著,饞并別扭著 ",一個清淡,讓人 " 素里尋真,在淡中覺悟 "。
(校對 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