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神舟十六號 " 博士乘組 " 將按計劃返回地球。
10 月 29 日,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交接儀式,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把中國空間站的鑰匙移交給了神舟十七號乘組指令長湯洪波。
有網友說,中國空間站鑰匙交接,儀式感滿滿。這也意味著 " 博士乘組 " 圓滿完成太空出差任務,要回家了。
還有網友好奇,空間站竟然還有鑰匙?
【交鑰匙】
空間站鑰匙外形接近扳手
10 月 29 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把空間站鑰匙交給神舟十七號乘組指令長湯洪波。湯洪波接過空間站艙門鑰匙說," 這是中國空間站的艙門鑰匙,在我眼里,它此時此刻就是一根接力棒!"
空間站還有鑰匙?沒錯??臻g站和你家的房子、車子一樣,也有鑰匙,出門的時候需要鎖門,回家的時候也需要開門。
" 問天 " 實驗艙成功對接之后,航天員陳冬就是用空間站的鑰匙打開艙門的,而當初神舟十三號乘組剛剛進空間站的時候,也是翟志剛用鑰匙打開了從飛船到節點艙的那道艙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聞新介紹,這把 " 鑰匙 " 類似于列車員使用的搖柄,可以協助航天員利用杠桿原理松開艙門上的開關,航天員在出艙活動以及運送物資時都會用到。" 艙門設置應為機械裝置,在艙外壓力小,內部壓力大的情況下,開艙門時就需要這把‘鑰匙’,而且這把‘鑰匙’極有可能是一把通用‘鑰匙’,適用于空間站中的所有艙門。"
聞新說,這把 " 鑰匙 " 和日常中見到的扳手并不同,其重量、材料等要符合空間站的環境要求。用 " 鑰匙 " 開艙門可以說是一項 " 絕活 ",盡管不是非常復雜,但在太空環境中操作起來也不方便。
在兩個乘組完成交接儀式后,有網友笑稱," 這是祖傳的扳手 ",而在聞新看來,這正是由一個乘組將這項工作移交給另一個乘組負責," 乘組移交‘鑰匙’,其實就是在交接工作,就像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早晚班交接工作情況。"
【駐留 5 個月】
完成 70 項空間實(試)驗
從 5 月 30 日開始太空出差,到 10 月 31 日返回地球," 博士乘組 " 在空間站駐留 5 個月。
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里程碑。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在航天員與地面科技人員密切配合下,空間應用項目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共開展了 70 項航天醫學、生命生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流體物理、流體力學、航天技術等空間實(試)驗和 8 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獲取了大量的實驗數據,還有一些實驗樣品將隨神舟十六號飛船下行,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綜合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博導上天," 天宮課堂 " 太空授課
" 我的導師上天了。"
神舟十六號乘組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年輕的載荷專家桂海潮,他也是我國第一位非軍人出身的航天員。桂海潮在這次任務中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原來,桂海潮不僅是一位航天員,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位教授兼博導,今年才 36 歲。在他 " 出征 " 當天有網友爆料,桂海潮上天前還不忘催學生交論文。如今,他終于要回來了,可以檢查論文了。不知道他學生們的壓力大不大?
除了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多次載荷出艙、配合完成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分離撤離等工作,任務期間,神舟十六號乘組還圓滿完成了一次 " 天宮課堂 " 太空授課,向廣大青少年播下夢想和科學的種子。
將拍攝空間站全構型 " 工作照 "
" 特別要說的是,受限于微重力環境和空間站容積,物資管理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為日益凸顯的新難題。" 林西強說,為此,神舟十六號乘組與地面密切協同,針對性地制定了在軌物資管理減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長景海鵬的帶領下,累計轉移物資約 850 次,反饋物資整理信息 135 條,全面完成空間站在軌物資盤點和整理工作,使空間站物資存放狀態、信息管理等煥然一新,為后續空間站在軌物資管理樹立了標桿。
林西強表示,神舟十六號乘組返回前,還將視光照條件,由航天員手持高清相機,通過飛船繞飛,拍攝空間站組合體,將有望在軌首次獲取以地球為背景的空間站組合體全貌圖像,這將是第一張反映空間站全構型的 " 工作照 "。
現代快報 + 記者 裴詩語 于露 胡玉梅
(校對 胡濤)